多肉植物苗期管理的幾個問題探討
雖然每年都播種,從玩多肉植物的開始就播瞭,已經播瞭7年的種子,說實話,就小苗培育上,實在沒什麼成績可言。主要原因大致有兩條:主觀上,攤子鋪太大,想養的東西多,最後反而一事無成;客觀上,傢庭條件有限,最後導致顧此失彼。
所以,既然沒啥成績,介紹經驗也無從談起,好在失敗也是反面教材,就自己想到的幾個問題,做一次簡單的探討,以後通過實踐對比後,可以再逐一深入交流。
一、小苗避免低溫休眠
這個問題在淺談多肉植物幼苗不休眠的意義已經說過瞭,這裡隻是作為對育苗過程中需要重點關註的關鍵點羅列一下,不再重復囉嗦瞭,主要補充有關照片作為對照說明。當然不排除是涉及到多方面因素影響的結果,但是目前個人認為這是育苗期間核心關註的要點。
二、小苗的移植
這個問題這次重點探討一下
應該說,關於多肉植物的移植問題爭論已久,記得我剛接觸多肉植物的時候,就看到過“動一動、長一長”的說法,說實話,當初確實覺得挺意外的。一般養花的朋友都是知道傳統老話,“樹挪死”、“移花有時,莫教花知”等花諺,無外是說,養花不能經常移植,並且要把握好時機,最好的時間是初春植物就要萌動之前。當然,隨著深入接觸,居然還有“砍根種植大法”,讓我大開眼界。植物移植時適當的修根是必要的,但是到瞭多肉植物這裡,不僅須根全部修光,連主根都變成要攔腰砍斷,部分品種如兜,居然在換盆時,可以將根全部削平再發根,據說這樣處理後,植物會長的更快。另外,還有換盆後的種植密度問題,由於多肉植物小苗個頭都很小,認為不要種的太稀,而應該種的密度大一些。這些問題在我日後的種植中都遇到過,而且應該說對小苗生長的影響也比較大,概括起來從三方面來探討一下:
第一:移栽處理
這裡主要包括三個方面,對小苗根系的處理、植料的結構、移栽後養護等。
首先是對小苗根系的處理。一般第一次移植(當然這裡也涉及第一次什麼時候移植的問題,在第二點討論)不用考慮根系處理,因為往往根系還不夠健壯,沒必要修根,直接移植即可。但是對於以後的移植(往往在發芽半年以後,如果第一次移植也在半年後,也屬於同一情況一並討論),此時很多小苗都長出小蘿卜根,是不是需要修呢?是修須根還是對小蘿卜也砍下去呢?修和不修對後期生長到底有什麼差別?我個人覺得隻需把過長的須根剪短即可,並且所謂的修根隻是便於重新種植,沒感覺修根對日後生長有明顯幫助,甚至有害。我試過截斷主根,恢復速度並不理想。當然也可能跟我後期養護水平有關,不知道有沒有仙友做過嚴格的對照實驗。
其次是植料的結構。小苗的植料隻要保證透水即可,千萬別太顆粒化,否則恢復會很慢,長勢明顯受抑制。如果有的多肉植物花友植料配方喜歡用泥碳等,到不存在這個問題,如果喜歡用顆粒土的多肉植物花友需要註意這個問題,顆粒太大,不利小苗根系恢復生長。
最後是移栽後養護。無外是什麼時候澆水、放什麼樣的環境等問題,這方面與成株是有區別的。成株往往在換盆時需要晾根、用微濕的植料種植、緩幾日澆水等,但是小苗換盆可以直接種植,種下後就用噴壺澆透,即園藝上所謂的“定根水”,這對小苗根系恢復有幫助,如果實在擔心爛根,噴水時加殺菌劑即可。移植後的養護環境有一點是肯定的,就是避免陽光直射,但是對於是否放小暖房裡悶還是背陰通風處,可能很多多肉植物花友做法不一,我個人覺得自然通風處比較好,等一周後再移到溫室裡。感覺移植後直接放小溫室悶,很容易爛,但是恢復速度比不悶的快一些,應該屬於魚肉和熊掌的關系吧。
第二:移栽頻率
按說植物喜靜不喜動,經常移栽,損傷根系,正常的生長會受損。但是似乎越來越多的實戰結果表明,適當多移栽確實有好處。當然,也有資料顯示,很多歐美派的多肉植物愛好者小苗期間很少移植,往往都等到小苗相互擠壓才換盆。所以對移栽的時機和移栽的次數,這是最讓我困惑的地方:移的不好,越移越死;不移苗,確實好像長不快;還有就是什麼時候進行第一次移栽,我一直是隔年才進行第一次移栽,目前看來確實有些問題。第一次移植具體什麼時候最合適,是一發芽就開始移?還是開始長刺座開始移?
第三:移栽密度
這個問題受最初接觸多肉植物時的影響比較大,一直理解為由於多肉植物比較怕水,所以用盆不可過大,種植密度不可稀,估計盆大球小水份偏大,不容易養護。或許當初這樣的經驗介紹,原本也有其合理正確的一面,但是我在實際操作上似乎有些矯枉過正,一直是高密度種植,當然也有客觀因素,不種的密一些,根本沒地方種瞭,我移栽次數少也有這個客觀因素存在。應該說,種植密度太大也對生長有影響,還是需要有足夠的保證間距,對小苗而言,個人估計苗與苗之間間隔2CM左右還是有必要的,具體還需要進一步實踐。另外還要補充一點,盆最好深一點,植料厚度最好有5CM以上,有利於根系擴展。
-
8